不等他伸手,便有人将抽纸递到了他面前,还有提前准备好的湿帕。
元清帝自然而然地接过来,用卫生纸擦了汗,又用湿帕抹了脸,抹完十分自然地递出去,等帕子被皇叔从手中抽走,看着空空如也的手,忽的愣了一下。
似乎不知不觉间,他习惯了皇叔这些微小的举动,习惯了他对他的态度,不,与其说习惯,倒不如说他心底其实已经默认了皇叔喜欢他这件事,因为默认,所以不论皇叔对他做什么,想什么,似乎都成了理所当然,再没有先前的震惊与纠结。
一时心情有些复杂。
正复杂着,冷不丁皇叔的心声传来:
【元元擦过的帕子。】
【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皓齿皦牡丹之唇……】
元清帝:……
算了,他还是继续纠结吧。
作者有话要说: 嗯,第一句来自韦庄的《江城子·一名水晶帘》
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檀郎。
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别檀郎。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
嗯,这个意思很好理解,不看后面一行,前面描述的算很露骨了。
第二句皓齿皦牡丹之唇,这个,咳咳,来自白居易他弟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这个看名字就知道是写什么了吧,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来看一看,描述的优美又详细。
第62章 贱籍┃希望。
太后辣子种的不多, 加上皇后和梁才人几人殿里种的, 最多够大家自己吃, 要拿出去做推广显然是不够的,只能等明年。
不过辣子的推广得慢慢来,百姓们没有长乐公主的胃药, 需得有个适应过程。
所以在下个收获季之前,辣子暂时只作为宫廷特供,除了太后按捺不住一颗想要全世界都知道辣子美味的心, 时不时宴请命妇外, 只有元清帝肃王几个和一众穿越者吃的到。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辣子好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 安王就吃不了,微辣对他来说都算可怕。
当然也有非常喜欢的, 譬如庆康大长公主,很快就适应了辣, 从微辣跳到了特辣,尤其爱麻辣火锅,厚着脸皮跟太后讨要了一袋, 天天在家里吃起了火锅, 每次吃还都要起好几锅,再炒一桌辣菜,味道飘香,飘得两条街都闻得到,引得四邻眼馋。
长安城寸土寸金, 尤其靠近皇宫的几坊,能和庆康大长公主住在一个街道的,不是皇亲国戚也是公侯贵族,七拐八拐求到了太后母家,太后的弟弟汲汲营营又好面子,谁来都满嘴应下,最后厚着脸皮来求太后。
太后最怕这个弟弟,还有弟媳,因为两人撒起泼来实在叫她头疼。
她的原身出身不高,父母皆是最普通的乡民,原身因为长得玉雪可爱,才被选中成了备选秀女,秀女们进了宫除非能被册封,想跟家人见面十分不易。
太后一直到自己当上了太后,才将原身的父母家人接到了长安。
因为觉得自己借用了别人的身体,面对原身的家人难免心虚,好在她跟着昭慈太后读书识字明了理,只给了原身家人物质上的封赏,并没有让他们涉足朝政。
太后原身本来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但在她进宫的这些年病死的病死,出意外的出意外,只剩下这一个弟弟,由于太后远在长安,太后弟弟作为独苗,被太后父母千宠万宠长大,若非胆子小,只怕要惹出不少祸端来。
后来娶了妻子,夫妻俩简直一脉相承,撒起泼来谁都拦不住,但偏偏两人胡闹归胡闹,永远踩在太后的底线范围内,叫她没辙。
这一次也一样,太后不得已只能送出三大袋将人打发走。
太后弟弟和弟媳一溜烟起身,扛起麻袋就跑了,太后看得直瞪眼,事后捶胸顿足后悔炫耀了,就该默默关起门来偷着享用才是。
不过辣子宣传出去还是有好处的,至少辣子不再只是报纸上的文字科普,人们见到了实物,也有人尝到了并喜爱上,夸得天花乱坠,使得辣子的种植推广容易了许多,虽然暂时比不上西瓜,但至少已经有不少官员勋贵去户部挂了名,准备来年开辟辣子田了。
相比辣子只在上层流传,元佩的《少年包青天》一经刊发,立刻火遍了全国,其热度赶超了宋杰的白蛇传。
《少年包青天》刊载时,时报已经印到了第五期,经过前几期的铺垫,大家对报纸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加上交通便利,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刊印的流程也变得纯熟,从第四期开始,报纸几乎同时在全国各省进行投放。
《少包》是第一部 刊印在时报上的,为了避免与大魏主流文学圈起冲突,元佩主动提出将版块放到了广告旁边,不放在文学专栏里,这样便是想冲突也冲突不起来,毕竟一开始就不在一个圈里。
《少包》是完全的白话文,除了必要引用诗句古文的,没有一丝咬文嚼字的地方,白蛇传里头的唱词还讲究一个优美对仗,《少包》完全不需要,按元佩的说法,就是要让人人都能听懂,只有让那些不识字的人听明白,才算是真正有效的科普。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虽然有些酸腐文人接受不了,全然鄙夷,但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完全被其中的故事吸引。
用一个身份微贱的仵作做主角而不是书生,确实让百姓们很有带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