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腐书 > 虐心耽美 > 抗日坦克兵 > 第309章
,你带上一个团的人马火速赶往南京!按照我的计划去布置!”

“可是司令,南京是中央军的地盘,我们这样去了,人家肯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布置防御工事吗?”江涛觉得很不可思议。

李斌当然不可能告诉江涛说什么日后蒋介石弃守南京,唐生智指挥不当,撤退不当造成重大损失的事情。

后来撤退命令一下来,国民党高级军官只顾自己逃命,根本不顾下属的死活,这才导致大批国民党士兵被俘的悲剧发生。

李斌只能告诉江涛说:“南京的失守是必然的!我这番派你们过去,只是尽量减少损失!届时,你们收集中央军残部,同鬼子进行巷战,尽量掩护平民撤离南京!记得,等平民都平安撤出之后,你们不必和日本人死磕,寻找时机撤离南京,在江淮一带发展一支自己的力量!”

李斌这样的安排,是希望江涛的这支部队能够发展成和李锐一样的敌后独立师,为日后的敌后游击战奠定基础。

这支派遣队名义上是协助中央军守卫南京,事实上完全听从李斌的命令。国民党中央军肯定是信不过,若是说军事,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国民党军队指挥中存在诸多弊病。尽管国民党将领中其实也不乏能人,但是蒋介石任人唯亲,他从来只相信对自己忠实但是无能的人选,却不肯相信真正有能力的人。

按照李斌的要求,江涛带领的两千勇士将会化装成平民,化整为零,绕道四川,再从重庆乘坐轮船沿长江南下,进入南京城内。

至于这支部队何时进城才是最合适的,这个李斌还无法肯定。去早了,势必遭到中央军的排挤,去晚了,又无法挽救无辜的平民百姓。

按照原本历史上,日军将会于十二月五日开始进攻南京外围。但是现在的历史已经完全被打乱,日本人也许到了明年一月,都还无法进攻南京。

因此,李斌要求江涛他们务必在十二月七日之前进入南京。

按照李斌的要求,这支派遣队进入南京之后,迅速开始执行撤退百姓的计划。那个时侯蒋介石自己都已经准备逃往重庆,也没有人会来干涉江涛他们。

其实,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也是自顾自己逃命,又有谁懂得组织老百姓进行有计划的撤退行动呢?

按照步骤撤出百姓之后,这支派遣队将会把日寇引入城内,同敌人展开巷战,通过巷战来消灭敌人。

历史上的南京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就是因为不懂得利用巷战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把兵力集中到城门和城墙上。结果在面临日军强大的重炮和飞机时,其损失惨重是必然之事。

只有把敌人引入城内打巷战,才能化解敌人强大的重武器优势,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一点点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这支南京派遣队均携带利于巷战的冲锋枪,手枪,狙击步枪和手榴弹,换下来的步枪交给其他兄弟部队。

没有机枪和迫击炮之类的武器,李斌倒是不担心,到了南京之后,战斗一打响,自然能够从败退的中央军手中获得机枪和迫击炮。

派遣队以连为基本单位,每个连备有一支狙击步枪,其余的战士清一色的mp18花机关冲锋枪,军官装备汤姆森冲锋枪和毛瑟手枪。

派遣队使用的枪弹口径都是和中央军相同口径,这样弹药消耗完之后,可以从中央军那边获得补给。

当然,在中央军那边获得的弹药也消耗完之后,这支部队按照李斌的要求最终是要换装成日式武器,那样才能在敌后执行游击战的重任。

江涛的部队虽然不算是精锐部队,却是在南苑经历过战火考验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忠于李斌一人,能够严格执行李斌的计划。

为了加强江涛的派遣队,李斌还特意挑选出五十名特种兵战士,也混编入这支南京派遣队之中。

这些特种兵战士人人都机智勇敢,从李斌那边学到不少巷战的知识,把他们配备给江涛的派遣队,无异于是如虎添翼。他们在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后,这些特种兵战士会懂得自由发挥,灵活机动的利用城市建筑消灭敌人,配合主力部队完成歼敌的任务。

李斌绘制的南京布防图,是他经历过三年的心血绘制而成的。何处的街区是控制要点,何处有坚固的建筑物,哪个地点进可攻,收可守,退可撤李斌都一清二楚,全部都在地图上标明。

要打胜仗,本来就不能死板的守在一个地方等着敌人来攻,必要时该撤退就撤退,一步步对敌人进行骚扰,等分散敌人的兵力之后,再适时对敌人进行有效的反击,一口一口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得到了李斌的命令,江涛带着他的南京派遣队于十月二十日从太原出发。他们乘坐汽车前往陕西,抵达西安之后,再徒步越过秦岭,进入陕南之后,转乘汽车前往重庆,最后从重庆搭乘轮船顺江东下抵达南京。

特别派遣队的行程也不是完全秘密,李斌特意让人向南京方面发电:“为了保护南京的安宁,我第三集团军特意派遣一支两千人的小分队前往南京,预计将会于十二月份抵达南京,届时他们将会和中央军共进退,共同抵御日寇侵略!”

蒋介石看了李斌发来的这份电报,他不以为然的骂了一句:“娘希匹的!你这个李斌如果真的有心的话,你应该把自己的大军派过来打淞沪!我们几十万人都挡不住小日本,你派区区两千人来南京能起到什么作用?”


状态提示:第309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