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腐书 > 虐心耽美 > 抗日坦克兵 > 第251章
车头,一路向苇河方向杀去。

虽然鬼子坦克在追赶李斌他们的骑兵时,有不少坦克半路“抛锚”,坏在路边,不过经过几天的修理,那些损坏的坦克大部分都已经修好。

此时,鬼子的坦克部队已经是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实力,一旦这支坦克装甲车部队抵达苇河,将会对义勇军造成严重的威胁!

日军坦克部队大约将会在七月九日凌晨抵达苇河,届时,一场中国大陆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将会拉开帷幕。

李斌他们一路向苇河疾驰,途中,他们几次碰到过鬼子的小股部队。不过,因为有了日本人的口令,李斌他们几次骗过了鬼子。

就在李斌他们策马回援的时候,日伪军已经攻占了肖柏他们的第一道防线,而实力损失惨重的肖柏已经无力组织反击,夺回失守的第一道防线。

天色渐渐黑下来,日伪军暂停了进攻。

不过,就在小矶国昭为了机场遇袭而感到沮丧的时候,桌上的电话铃响起,他抓起电话一听,只听到里面传来武藤信义的声音。

“哈伊!”小矶国昭连忙立直了身体,“明白!等战车一到,马上就发起对这股支那土匪致命的打击!”

现在是七月八日夜晚,武藤信义告诉小矶国昭,再一个晚上,大群的战车就能赶到,配合“忠勇的帝国勇士”作战。

虽然日军坦克在性能上不如肖柏手中装甲团的坦克,然而鬼子坦克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且鬼子步兵也占据绝对优势!若是李斌不能及时赶回到苇河指挥作战,那么义勇军将凶多吉少!

李斌带着义勇军部队白天赶路,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下令扎营休息。虽然骑兵运动速度快,但是人需要休息,马也需要休息的。长时间的奔跑,战马很容易累得倒毙在路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就在义勇军刚刚扎好兵营准备休息的时候,有侦察骑兵向李斌汇报说:“师座!在我们前头有鬼子坦克部队!”

李斌得到汇报,迅速跟着侦察骑兵来到公路上,借着一点微弱的星光,他发现地面上有坦克履带留下的痕迹。

很明显,是鬼子坦克部队在不久前刚刚通过!

“不好!”李斌脑中灵光一闪,“鬼子坦克部队一定是没能够追上我们,才改成去苇河的!我们必须赶在鬼子坦克部队抵达之前同我的主力部队会合!”

李斌心中十分清楚,若是自己不能及时赶回去,只怕肖柏指挥的义勇军部队根本就抵挡不住鬼子这轮的攻击,更不用说成功突围!

事态严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李斌回到营地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战士全部从睡梦中叫起来,就地集结在一起。

“各位弟兄们!”等到所有人都集合之后,李斌拉开嗓门说,“现在事态十分危急!鬼子的坦克部队正向苇河方向移动!我预计,敌人在明天早晨就能到达苇河!现在我们必须赶在敌人的前头,同我们的主力部队会合!”

所有的战士在这个时候,都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原本被他们拖住的鬼子坦克又回头向苇河方向开去,想要打赢这一战,还必须李斌亲自指挥!

虽然义勇军的战斗力很强悍,可是这次他们面临的对手是老奸巨猾的小矶国昭,而肖柏的指挥艺术,是根本不能同小矶国昭相提并论的!

战术是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有先进的战术,可以用落后的武器,用没有经过多少训练的人员,比对手少的人数,战胜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对手!这就是战术!其实就是一种战场指挥艺术!

战术若是不如人,再多的兵力,再精良的装备,再强悍的战斗力,都会断送在一个无能将领的手里!

就算是你的武器装备和人员训练同对手相比,是大人打小孩,只要那个小孩足够狡猾,照样可以致大人与死地!当然,除非是双方武器的差别到了大人踩蚂蚁这样巨大的差别,那又是另当别论。

纵观历史,不知道有多少以弱胜强的战例!

1839年到1841年,英国和阿富汗的战争,三万英军对抗一点五万阿富汗军队,阿富汗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远不如英军,但是阿富汗人民充分利用了地形和战术,结果英军却遭到惨败。

装备精良的英军在阿富汗折损兵力一万多人,只好灰溜溜的退出阿富汗。

再看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三万清军骑兵对抗装备六千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的英法联军,因为僧格林沁失败的战术,导致清军战败。

如果说八里桥的战败,归罪于武器的落后的话,那么我在这里打击一下那些“清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7000澳大利亚只有装备马刀的骑兵击败了一万多装备有机枪,连发步枪和重炮的土耳其军队!

事实上,决定战争胜负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尤其是指挥官的头脑!战术失败,就算是士兵再英勇,也只能是白白去送死!

李斌年龄虽小,但是他是一个后世的人,对于小矶国昭这个日本名将的一些战术,一些计谋和手段,他还是了如指掌的,其实,这也算是穿越人士的一种作弊吧!因此,只有李斌才是小矶国昭的对手!

焦急万分的李斌不顾人马劳累,他下令:“我们必须连夜赶路!只有这样,才能抢在敌人的前头!”

得到命令指挥,义勇军骑兵和卡车混合编队连夜启程,一路向苇河方向赶去。

只要李斌能够回到义勇军主力部队那


状态提示:第251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