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腐书 > 虐心耽美 > 世界全史之先秦史 > 44.回光返照

周王朝的回光返照

说实话,如果周王朝着一个王朝再现一个社会制度,那么周王朝还可以在延长二百多年,可惜在中国的王朝发展史上,民主制度根本不存在,所以在位十五年的周考王病逝之后,他的儿子姬午正式即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威烈王。

几乎每个王朝都会有回光返照的时候,看样子形势大好,实际上结果一般般,我们先不说外国的历史,单看中国的两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封建帝王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没到每个王朝中期,总会有一些看似中兴起时又不是中兴的局面出现,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回光返照的缘故。

周威烈王时期,晋国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土崩瓦解的地步,但是由于各位诸侯还得看着周王国的一点面子,毕竟他们也恐怕这一切现象只不过是周王国的假象,毕竟周王国统治到那个时候已经超过了夏王朝的统治年岁,他们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周王朝的计谋。

其实周威烈王时期还是有一定的改革政绩的,因为周威烈王自诩为‘继周平王之后的第二个中兴之君”,所以他一直提倡“改革才能强国”的政策,一开始就将改革以及征伐的矛头对准了个别小诸侯国,因为他明白只有征服了这些小诸侯国才能将大诸侯国包围在无形之间,可是他一开始的实施过程就出现了差错。

周威烈王最先招惹的竟然是大诸侯国的宠臣们,这样可就把原来大诸侯国的脸面给打了,他们首先提出了抗议,但周威烈王倚仗着周朝还有一些臣服的诸侯国势力,不同意大诸侯国的“建议”,大诸侯国准备出兵攻打这个曾经的老大,可是我觉得这种办法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因为从一开始周威烈王就是捅了马蜂窝,况且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已经少之又少了,他在驱赶各诸侯国的势力于事无补。

周朝那时候的疆域可能就只剩下两省的土地,所以以中国这个传统基业为农业的大国来看,两省的土地,大多是农民,少数就是知识分子,那么极少数的知识分子要来参加政权的建设,那就首先要布满朝堂,按照朝堂上的建制恐怕撑死了也不能排满朝堂的一半。

所以政治上的改革一周威烈王的考虑不周而失败,周威烈王本着和平的原则,重新召集了诸侯国的大臣来到国都内参政议政,可是这时候的周朝已经将暗弱的一面展示给了各大诸侯国,诸侯国最后派来的实际上一群耳目。

政治上的改革陷入了僵局,那么周威烈王自觉良好的心态又将改革的中心挪到了经济方面,他在经济方面着力效仿一个家族,那就是魏地的家族,家主名叫魏斯。

说起魏斯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是他的父亲便是三家分晋的魏家的掌权者魏桓子,他登上侯位时的封号已被大多数的历史学家所熟知,那便是魏文侯,其实在公元前446年,也就是在三家分晋后的第八年,魏桓子便病死了,他的儿子魏斯上台执政,这时候他已经26岁了。

当然,魏文侯斯最大的功绩便是举行了一场变法,也就是李悝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使魏家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与魏国相对应的赵国,也实行了变法。赵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但这不是重点,魏国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更为重要的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始作俑者。

但是当时魏国参与分晋国的时候,得地是在最中间的,赵国的地最多,那么他又是怎样战胜的赵国呢?

在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韩得到的要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魏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魏国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晋西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迫封锁。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不被列强吃掉,然后是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魏文侯战胜了赵国之后,便在晋幽公十年(前424年


状态提示:44.回光返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