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姐妹,觉得每年花个十块八块,送孩子去上学算是做好事了。红云、红霞吃牛家的饭,上学花李家的钱,总算比上辈子好多了。

后来,李元秀这个当大姨的知道自家二哥做的好事后,偶尔也会出份钱,除了当姥姥姥爷的李家老两口,还有每过两年才从首都回趟家的李家小五都出了钱,总算把这俩幸运的孩子供完初中。

牛红云就在姥姥家亲戚的帮助读到初中,学校一乱她就回家了;红霞上学晚,跟建兵一年读的小学,现在正好赶上跟李娜他们一起上初中。

这样,李娜他们就开始了一段特殊时期不一样的中学生活。比如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和课外活动,偶尔还会到附近的农村进行演出,没有升学考试压力的他们日子过得丰富多彩。

第47章

不知不觉中炎热的夏天到来, 今年夏季征兵的消息被传出来。李元盛眼见建军上不成大学, 只能绑在林场干活, 就想送他去当兵。这时来说, 当兵绝对是个好出路。

尤其在农村来说, 就算很多农家孩子读完初、高中,只要考不上大学或中专,还安排不了工作, 就只能回家种地;一些没有出路的年轻人就想通过参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像李元盛这样复员军人,政府还会给安排工作, 参军又光荣,军人找对象也好找, 老百姓对军人拥护的很,有这样的光明大道,适龄青年都会踊跃报名。

李支书听说老二想让建军报名参军, 他把跟前的两个儿子和李元秀叫来,跟他们商量送孩子们去当兵的事。李家这一辈适龄当兵的有三个, 老大家的建国、老二家的建军、还有李元秀家的赵永华都符合条件。

再加上李建军他们这几年从没落下练武, 李爷爷作为大家长不太担心孙子、外孙的安全问题, 就想送仨孩子都去当兵。他觉得几个孩子上大学没有希望,在部队上发展绝对占优势,毕竟这几年武不是白练的, 他们随便出来一个都能撂倒几个成年汉子,这还是在不动用内家真气只用招式的情况下。

既然孩子们有这样的优势,就不能埋没了他们的才能, 部队正好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地方。

李支书直接跟儿女开门见山提议:“我觉得咱家孩子都适合当兵,你们是什么意思?元盛就不用说了,我知道你打算送建军去当兵。”

李支书问:“老大,元秀,你们舍得送孩子去当兵吗?”

x_i,ng子比较憨厚的老大说:“只要孩子自己愿意,我没有意见。”

李元秀也表态:“是啊,爹,孩子们愿意就行,就是呆在家里也是干农活,还不如去部队上闯闯。”她这么快就同意的原因也是了解自家孩子的武力值。

李爷爷见他们都没意见,就说:“那你们各自回去给孩子报上名吧。”

“对了,说起来明远身手最好,他的年龄也适合当兵,他现在在家呆着没事干,是不是也该去报个名啊?”李爷爷很喜欢顾明远这孩子,觉得他有礼貌,有能耐却不会看不起农村孩子,热心教给自家孩子习武。虽说娜娜是他师妹,可师兄真没必要必须教给师妹的家人习武,可顾明远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孙子们学得还很好,这让他一直心存感激。

李元盛想起顾家的成分问题,蹙眉说:“我回去问问予君,看他是啥意思?”

李元盛顾不得再跟老爹兄妹说话,很快就骑车去了顾家。

顾予君见到李元盛来了,笑着招呼他:“怎么这时候过来了,有事吗?”

李元盛看顾予君不紧不慢的x_i,ng子,有点替他着急,“予君,你没听说吗,今年招兵开始了,你不想让明远去部队锻炼一下?”

顾明远自下山以来,还真没出去找什么工作。本来顾予君打算让明远继续上学,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明远没赶上好时候,现在不能考大学。他家经历了□□,还有亲爹找上门的事,最近变得越发低调。

顾予君没托人给儿子找工作,暂时也没想送明远去学校,因为学校闹得太厉害,一群毛头小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革命就瞎胡闹,万一闹出什么大事就不好了。

顾予君听说了征兵的消息,但他了解当兵是需要政审的,他家这成分有点乱,不一定能通过,这不正在商量呢。

上次顾美清受到□□时,顾予君就托关系把自家的成分重新让政府部门给定x_i,ng。他家因为捐献全部家产,家里只剩一座被搬空的老宅子,已经不算是富农,现在家里就靠他跟妻子的工资生活,政府了解实际情况后,成分又被重新划分,把富农改成工人阶层。

“这不我们正讨论着,不知道明远能不能通过政审,听说政审很严,过不了就白搭。”

李元盛说:“那也得报名试试,先报名,不行咱们再想办法。”

但凡是家长,只要孩子想要的,他们就想帮着达成目标,即使受过部队教育的李元盛都免不了有私心。

最后,顾明远和赵永华在镇上报名,李建军和李建国在榆树村报名,除了他们,还有很多同龄人一起报名,其中还有跟建军学过武的青年,看到建军都热情地过去打招呼。

其实,建军传出的武术又差一步,他只教了拳法、刀法、剑法之类的外功,没教内家功夫,仅这样就很让人敬佩了。

报名之后,他们都回去等待各地党支部、征兵办对报名者政审。李建军他们都没问题,顾明远这里却出现了问题,因为征兵口号就有“五类分子


状态提示:第24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