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分为很多科目。

你们所知道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其实是五门,入门时候大家都要学习一遍,认字、明理,这时候就是学生。从儒家学习如何生存,啥意思呢。

早期是认字,保证你以后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技能,哪怕给人写写信谢谢对联起码也饿不死啦!

到了后来那就是科考做官。

中国古代没有一门学问是将做官当做你的最终目的,做官只是生存的一种方式。

然后呢,你们看科举文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当中有分科,譬如什么《春秋》科,什么《易经》科,这就是开始像我们文理分科一样分开了。

可能有宝宝问儒生不是都学过吗?

那大概就是初中化学式和高中化学的区别。

初中分子式是多么简单啊,背不出凑也能凑出来,作者君初中从来不背分子式,每逢考试都是直接凑的,高中分子式那鬼画符(喂!!!!)就不行了……加上数学大魔王在,所以我就去学文科了(喂???)

举个例子,《春秋》你入门的时候看他丫就是史书啊,没错啊,从小就是这么背的,《史记》不就是传承《春秋》吗?

但是旁友们,你们知道汉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春秋经》当做法律大百科看吗?就连高度法制的秦朝很多法律条文也参考了《春秋经》,在法律知识相当全面发达的宋朝遇到疑难问题时候也会把《春秋》翻出来从中寻找知识点。

是的,有一种书表面看是历史书,实际上能被当做律法百科看。

因为《春秋》太逆天,光它的注释本就出了好几本,最有名的就是《左传》《公羊春秋》《榖梁传》,当然《吕氏春秋》也勉强能搭点点点点边吧(虽然我觉得吕氏春秋这个名词有点曾热点的感觉)

可能有研究过文学的宝宝又要问了,不对啊,《左转》不就是那传说中的那什么帝王书吗?

对,除了历史书、律法书之外,《春秋经》作为孔子一生中的最后一本书,说他是编纂还是整理都无妨,但是其中传递着的其实还是孔子的最深的愿望——用这本书来治国。

到了跟着师傅学习单独一门的时候,这时候已经是徒弟或者弟子层次了,有啥差别呢?徒弟(徒儿)、弟子,这两个名词中都出现了代表子嗣的儿、子两个字。

到了这个层次基本上已经类似于父子关系了。

但是这还不是终极,因为还有一个亲传弟子。

啥意思呢

一般的儒学大师虽然各本书都有狩猎,但是他最专j-i,ng的其实就只有一门,而恰恰是这一门他会最最最最严格得考察每一个学生,从中挑选一个人将自己最重要的毕生绝学传授给这个人。

如果说弟子和徒弟是身体和人际关系上“父子”关系的话,亲传弟子所接纳的就是作为老师的未来和思想的延续,带有一种将老师责任传承下去的那种使命感。

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可以有很多很多学生,很少的弟子徒弟,以及更少的亲传弟子。

………………虽然说了那么多好像没啥用……没事,只要包袱足够多,你们总能找得到抖机灵的机会哒!

第159章 战国风云(12)

对荀卿的要求吕不韦早有准备, 此时,吕安就候在马车上。

从牛车上下来的小郎君皮肤白皙,面若银盘, 五官长得端正,尤其是一双乌眸明亮有神, 见到荀卿时圆眼睛一眨就笑眯了, r_ou_嘟嘟的小脸蛋上还有两个小酒窝,看上去特别可爱。

荀卿今年五十有余, 最是喜欢这样可爱爱笑的小童, 当下心中就软化了几分, 等探完这小儿的底子之后也露出了夷由之色。

小孩底子打得不错,看得出是受了正规的儒家教育,聪慧灵巧, 算是一方璞玉,最关键的是学子的家长态度诚恳,十分支持孩子入学。

要说遇着这样的学子, 当先生的都是十分欢喜的,但荀卿思考再三, 还是避开小童劝道:“令公子底子扎实, 小小年纪便能读诵,显是先前那位先生之功, 以卿之愚见,不妨继续聘请那位先生,于小郎君而言那样也是更好。”

吕不韦夫妇二人相视苦笑。

吕小安开蒙是他的爷爷开的,等到了邯郸之后吕不韦也给儿子聘请了一位先生, 那位先生是赵国人,教得也挺好, 但是吕家现在的情况府宅内自然不能留赵人,所以,如果不想耽误孩子学习,又不给吕家带来后患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孩子送出去学。

但是这个理由可说不出口,荀卿也是赵国人。

好在荀卿本人似乎并没有一定想要知晓他们难言之隐的意思,他在得到夫妻二人明确回复之后沉吟了半响,最后还是同意试一下——在他留在赵国时,他同意负责吕安的开蒙教育,等到离开时,那便视情况而定。

总之是先给了吕安试读的资格。

不过因为吕安年岁太小,彼此又都在邯郸,吕安只需每日走读来上课,晚上还是要回家歇息的。

当荀卿牵着小童的手进入室内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均感意外,但因为尊敬他们的老师,众人都并未开口询问。荀卿向诸人介绍了下吕安,随后便调整了一下学子们的座次,让个子最矮的吕安坐到了最前边。

在温声叮嘱了句吕安暂且听书,若有听不懂稍后再问,并且得到小童乖巧颔首之后,荀卿便递出了竹卷开始传递今日要讲授的经书。

受制于教学资源,此时的资源并无法做到人手一本


状态提示:第446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